• 你的位置:亿兆 > 关于亿兆 >

  • 1973年,周总理工作结束,秘书见总理终于去休息了,便放下悬着的心,
    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5:11    点击次数:199

    1973年,周总理工作结束,秘书见总理终于去休息了,便放下悬着的心,可是随之接下来的一幕让他惊慌失措!

   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,有一个名字如同灯塔,照亮了无数人的前进道路,他就是周恩来,一位将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伟大革命家,他的一生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楷模,是中华民族的骄傲。

    周恩来的故事,要从天津说起,1913年,15岁的周恩来踏入天津南开中学的校门,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。

    天津,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,成为了周恩来人生起步的重要舞台,在南开中学,周恩来不仅刻苦学习,还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,他在学校话剧团中担任主角,在《校风》杂志上发表文章,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。

    正是在天津,周恩来开始接触进步思想,参与五四运动,并创立了觉悟社,这段经历对他的成长和革命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,更重要的是,他在这里结识了一生的伴侣邓颖超,两人志同道合,共同为理想奋斗,谱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爱情。

    周恩来并非只关注宏观大局,他对人民群众的冷暖始终牵挂在心,在三年困难时期,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他最关心的事情之一。

    两年四个月内,他就粮食问题进行了115次谈话,亲自审阅粮食计划表,在32张报表上留下994处笔迹,这些数字背后,是一位领导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怀。

    周恩来的工作强度和敬业精神令人敬佩,他常常一天工作超过16小时,即使在生病期间,也曾一天连续工作23个小时。

    他常说:"人的一生很短暂,如果一个人能活七十岁,也不过两万多天。再不抓紧时间,为人民工作的机会就更少了,我们要和时间赛跑。"

    在周恩来总理生命的最后阶段,有一个令人心酸又感人的场景,深刻展现了这位伟人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的精神。

    1973年6月的一天,北京的夏日已经开始显露炎热的迹象,在中南海的一间办公室里,74岁的周恩来总理正在伏案工作,连续三十多个小时没有合眼的周总理。

    就在这时,他的秘书轻轻推开门,提醒道还有十四分钟就要接见外宾,周总理抬起头,他知道,作为国家领导人,他必须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来访的外国友人。

    周总理缓缓站起身,朝洗手间走去,他决定洗把脸,刮刮胡子,让自己精神一些。

    他拿起刮胡刀,开始仔细地刮起胡子,然而,极度的疲劳终于战胜了他的意志,就在这短暂的休息时刻,周总理的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墙上,他的眼皮变得无比沉重,终于无法抵抗睡意的侵袭。

   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,秘书在门外等待着,却迟迟不见总理出来,带着担忧,秘书轻轻推开了洗手间的门。

    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红了眼眶:周总理靠在墙上,已经睡着了,他的身体微微倾斜,右手还紧握着沾有肥皂沫和胡子茬的刮脸刀,左手无力地垂落,毛巾搭在手臂上。

    这一刻的周总理,与人们记忆中那个英姿勃发、神采奕奕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,他消瘦的面庞上布满了疲惫,微闭的双眼下是深深的黑眼圈,然而,即使在睡梦中,他的眉头依然微皱,仿佛还在思考着国家大事。

    1976年1月8日,周恩来与世长辞,在他78年的人生中,有近50年的时光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,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他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。

    周恩来去世后,根据他的遗愿,他的部分骨灰被撒入天津海河入海口,这个选择,既体现了他对天津的深厚感情,也象征着他为人民服务的一生,如同滔滔江水,汇入大海,永远不息。

    周恩来的一生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缩影,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,他的革命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,一直激励着后人,尤其是青年学子继续为国家发展努力奋斗,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"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",他的精神如同不灭的丰碑,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的心中。

    周恩来的工作作风,更是值得我们学习,他常常工作到深夜,即使在生病期间也坚持处理国事。

    他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,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,同时,他严于律己、廉洁奉公的品格,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。

    周恩来的一生,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面旗帜,是中华民族的一座丰碑,他的事迹和精神,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。





Powered by 亿兆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