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年7月25日,北京依旧闷热难耐,街道上依旧车水马龙,在一个不起眼的胡同里,一个老人咽下了最后一口气。
这位老人不是谁,正是开国上将、被毛主席称为“山东双雄”之一的王建安将军。
他走后,没有任何战友和领导来吊唁,就连在外工作的儿子也没来。
这到底是为什么?
人们之所以没去吊唁王建安,不是故意避开他,而是一点儿都不知情,他儿子的一句话道出其中缘由:“爸爸曾病得很重,可他怎么也不愿意去北京301医院治疗,死后才去,让我们无偿将他交给医生去做医学研究……”
由此可知,他临终前的那一段时间都没有住院,因此没有人知道他病了,死后更是无从察觉。
大家都不知道,自然不可能去给他做最后的道别。
要知道,王建安此前曾很高调,连毛主席也有些意见,为何晚年却如此低调,走得如此云淡风轻,既不打扰战友,也不通知儿子呢?
王建安的转变,是在1955年之后。
这一年,中国发生了一件被载入史册的大事件:军队正式实行军衔制,开国元勋们都获得了相应的军衔。
“山东双雄”之一的许世友,获得上将军衔,王建安却没有。这和毛主席的评价有关。
王建安19岁入党,二十几岁成为红30军88师政委,此后屡立奇功,成为一方大员。
1948年7月,毛主席和中央决定攻打济南,于是就把王建安叫过来谈话。
毛主席说:“建安同志,中央考虑了,许世友在胶东很有威望,你在鲁中、鲁南也有影响,你们是山东的‘两雄’,中央决定让你们拿下济南……”
受命后,王建安与许世友互相配合,完成了任务,他们“山东双雄”的称号就此传开。
凭借早年的阅历,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功劳,以及在毛主席心中的地位,王建安是有资格和许世友一样,获得上将军衔的。
然而,就在确定名单时,毛主席却把他“刷”了下去。毛主席对此的解释是,他这个人“性子直”、“脾气急”、“骄傲自满”。
但是,毛主席和中央只是想挽救他一下而已,第二年,他的名字就被补录到上将的名单中,成为57位开国上将之一。
经此一事,王建安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毛主席以及中央的良苦用心,一改之前的焦躁和“骄傲自满”,行事低调起来。
他改变后,果然让前途不再受影响,曾担任中纪委常委,掌管许多官员的前途和命运。
1980年,他突然病重,家人希望他到北京301医院治疗,他却果断拒绝:“人总会死的,医也没有用,不用浪费那些资源!”
临终前,他对身边的家人说:“我走了之后,不进行哀悼,不进八宝山,遗体捐出去研究,火化后将骨灰撒回老家……”
家人听了他的话,所以在他逝世后,没有通知上级领导和他昔日的一些战友,就连他在外的一个儿子也没有通知。
王建安为国为民奉献一生,却这么云淡风轻地走了。